首页
走入企业 
新闻动态 
名医讲堂 
防伪查询
联系我们
客户服务
招商加盟
品牌资讯 健康科普
谷医堂男性健康调理,神奇的中医治未病
来源:谷方益元    时间:2021-11-25    点击数:673

大家好,你们亲爱的小谷又上线了,将为你们继续推出干货满满又生动有趣的《谷医堂中医大讲堂》栏目。相信你们已经迫不及待地拿小板凳坐好,等着小谷老师给你们划重点啦。好滴,话不多说,赶紧进入我们的第二讲《神奇的中医治未病》吧。

第二讲《神奇的中医治未病》

看点全知道

今天,我们专业的谷医堂王娟医师将围绕中医治未病理论,为我们带来专业的中医防病养生的锦囊妙法。小谷梳理了一下,一共可划分为6个看点:

谷医堂王娟医师:从事中医临床二十余年,曾跟随多位国医大师学习,尤其擅用经方、时方结合治疗临床常见病和疑难杂病

看点一:中国亚健康、慢性病高发情况到底多严峻?

随着社会的迅猛发展,人们长期处于紧张的状态当中,加之生活环境的污染,高能量高脂肪食物的摄入增多,医学知识的匮乏,导致疾病的发生率越来越高。

据调查显示,目前在中国,高血压患者是1.7亿人,糖尿病以及糖尿病前期患者是2.5亿人,血脂异常是1.6亿人,脂肪肝患者有1.2亿人,骨关节疾病的患者有1.5亿人,可以说平均每30秒就有一个人罹患癌症,平均每30秒就有一个人罹患糖尿病。

中国22%的中年人都是死于心脑血管疾病的,60岁以上的老人,其中51%是死于心脑血管疾病。白领的亚健康比例高达76%,其中1/3的病人都是死于药物的不良反应。中国的全民健康状况很让人堪忧。

1、孩子免疫力下降

如今我们无论是到哪一个城市的儿童医院,都会发现人满为患的情况。为什么?现在的家长不太明白如何带孩子。过去我们都说这个孩子要三分饥三分寒,但是现在当父母的,当爷爷奶奶的总是怕孩子冷,给孩子穿得很多,这样孩子容易出汗受寒邪,隔三差五就感冒发烧。

其实发烧是身体在和外邪相互斗争的一个过程,身体里的细菌和毒素可以通过发烧排出去。可我们的家长看到孩子一发烧,就把他领到医院吃退烧药、打吊瓶,这样孩子的体质就越来越差,免疫力就越来越低。

2、越来越多年轻人患上慢性病

年轻人有70%的人有过劳死亡的风险。所谓的过劳死亡,也就是说可能是熬夜加班,熬夜打游戏,熬夜喝酒等情况造成的。年轻人在熬夜的时候,感受不到身体有多么地不舒服。

有位33岁的朋友,脸上、额头上发暗,眼圈发黑,饭量很大,喜欢喝汤和啤酒。其实他可能肾脏功能受损了,但是他还没有发生痛风。这个人才33岁,慢慢地,他会变成什么样子?他很可能出现糖尿病的并发症,肾功能下降,肾功能衰竭,出现男性的性功能的减退,全身没有劲,可能也会出现视力的急剧下降。他不像我们很多老年朋友得了糖尿病,知道用药物去控制,知道从饮食上去控制,知道增加运动量。

这样的年轻人在今天来讲比比皆是。现在的70后80后,甚至于90后都开始出现了不同程度的慢性疾病。现在40岁左右的人,糖尿病、高血压、痛风、脂肪肝,包括40岁左右的女性这个甲亢、甲减、乳腺增生、子宫肌瘤,甚至30多、40多岁的女性就出现了绝经的现象,这种情况也是非常地普遍。

3、每个60岁以上的老年人都有两种以上的慢性病

说到老人就更麻烦了,有脱发,眼干眼涩,飞蚊症,青光眼的现象,有玻璃体混浊、白内障、耳聋、耳鸣、头晕、健忘,之后,还有干咳无痰、胃胀以及脂肪肝、胆结石、胃病,呼吸道的有支气管炎、哮喘或者是胸闷气短,包括便秘或者是尿频尿急尿等待,颈椎疼、肩膀疼、腰疼、这个膝关节疼、腿疼,之后高血压、糖尿病、心脏支架、脑动脉硬化、脑梗,甚至老年痴呆,或者还有很多人已经是出现了生活不能自理,偏瘫,或者是完全需要家人来照顾,可以说老年人身上,国家卫生部调查显示一个人身上至少有两种以上的慢性疾病。

看点二:为什么要学点中医常识,让自己不生大病、少生病,甚至不生病?

我们的很多老百姓一辈子省吃俭用也没攒下很多钱,但是治疗很多疾病需要花很多钱,而且不能报销。比如:治疗心梗需要的支架,还有癌症,治疗癌症少则是几万块钱,多则是几十万块钱,我们国家最多能够报销在8万块钱左右,可以说一个人生病,整个家庭的生活可以说真的可能一下子从原来的中等家庭变成了一个比较贫困的家庭。所以我们常说,中国人生不起病。因此,在身体健康的时候,一定要爱惜自己的身体,要早预防,早治疗,早点调理,也许就不会发展得这么严重了。

另一方面,为什么中国生病的人越来越多了?除了有环境的因素外,最核心的原因还是我们自己不懂不重视,所以头痛就医头,脚痛就医脚,最终使疾病呈现蔓延态势。而学点中医知识,能让大家不生大病、少生病,甚至不生病。

看点三:怎么理解中医治未病?

我们学习中医文化的好处不外乎五个方面:一是中医的治未病,二是辨证论治,三是标本兼治,四是整体观,五是天人合一的养生观,其中最重要的一个就是中医的治未病。

什么是治未病?医生在中医的领域里面分成上医、中医、下医。上医治的就是未病,也就是说你这个人本身还没有感觉到有什么大病和重病之时,一个好的医生可以看出来你有哪些方面的问题,通过指导你合理地饮食,适当地锻炼,规律地作息,调理好心态,能够解决问题,这就是治未病。

比如说,一个人很怕冷,夏天都不敢吹空调风扇,他就很容易出现什么情况呢?首先他容易出现感冒、咳嗽,鼻炎、哮喘、老寒腿,女性容易宫寒、痛经、月经不调甚至不孕,男性则容易得阳痿早泄、性功能障碍、前列腺疾患。为什么呢?可能是因为肝郁气滞,气血不通,阳虚。

再比如说,一个人很怕热,如果是有甲亢、肺部结核的女性,她患病之前都有怕热的情况,她不能穿多了,一动就出汗,手掌是红的,她的血液是粘稠的,血脂是高的,血管容易堵。

所以说未病非常多,有些通过B超、验血验尿检查不出来的,我们中医通过望、闻、问、切四诊就能看到你的病根,看到你身体里埋下的地雷,这就是未病。

看点四:如何运用中医望闻问切四诊法诊断未病?

中医讲的望闻问切中的望是指什么?就是看脸色、看五官、看身高等。闻就是指跟患者在交流的时候,能听到他的声音,也能闻到他身上散发出来的气味。在通过面诊和舌诊看完他的情况之后,医生会再问他,我看的对不对?还有什么没有讲到的?他会自己再说,这叫问。那么还有一个程序就是通过把脉来验证通过他的脸和舌苔看到的这些问题对不对,深入检查内脏有什么问题,这就是望闻问切的整个看病过程。

头发、眉毛是肾脏的代表,眼睛是肝脏的代表,舌头是心脏的代表,鼻子的鼻尖是肺脏的代表,嘴唇是脾脏的代表,颧骨是肝脏的代表。

头发多、头发黑说明肾脏好,头发少、发白、发黄、发干、发枯就是肾脏不好。眉毛浓,说明先天肾脏特别好,眉毛淡,说明先天肾脏不好。

眼睛又大又亮又有神,说明肝脏功能很好。眼睛是小的,眯的,下垂的,眼光是闪的,一坐到那里就打瞌睡的,肝脏就不好。

鼻子颜色、长的形状是正常的,说明肺功能好。长着鹰钩鼻、鼻翼薄的人,基本上特较真,肺功能不好,鼻头发红就说明你的肺有热。

脸蛋对应的是肝脏,如果发乌,肝脏解毒不好,发红,高血压,如果长斑,女性很可能乳腺增生,子宫肌瘤,如果男性又暗、又胀、又红,那可能就有脂肪肝。

嘴唇如果是大的、厚的,说明脾还行。嘴唇如果是小的、薄的,脾的功能就不好。

耳朵对应的也是肾,太阳穴对应的是肝脏,人中对应的是泌尿系统,人中及唇周这个位置对应的是我们女性的生殖功能,下巴这个位置是对应的是男性的性功能。

肺的颜色对应的是白色,如果一个人的脸色白里带着红,叫健康白。如果一个人的脸色白里泛黄,而且坐在那里头不自然地就会歪,说明气虚。如果脸发白,像蒙了一层灰一样,就说明肺不好。如果一个人的印堂、鼻尖、脸蛋是红的,心脏肯定不好。

通过我们的脸色是可以看出我们已有的症状,再根据症状推断下去,我们就会知道他会发生什么病,杜绝病情发展恶化。

看点五:治未病的实用方子

永远记住,人生病了还是要“三分治、七分养”。所有的大病和重病都是由症状到小病、小病到大病、大病到重病的一个过程,所以要注意家庭的日常调理。

人过了40岁,五脏六腑就走下坡路了,我们就会生出各种各样的症状。我们常说的高血粘、高血脂、高血压,它们的罪魁祸首其实是你的肝。中医治病的原理就是从五脏六腑上,从根本上去调理,慢慢地你的血糖血压血脂就能下降。

同时,胃肠疾病,胆囊炎,胆结石,包括囊肿,甲亢,包括女性的子宫肌瘤,卵巢囊肿,乳腺增生等等,这些病都与我们的肝脏有关。有肝病的人或有眼干、口干、失眠、大便干,有手脚心发热、甲亢、乳腺增生,长了结节。

有肝病的人要吃什么?应多吃黑米、豆芽、枸杞、胡萝卜、包菜、空心菜等等。还可以吃些调肝养肝的中药,如丹参,三七,当归,枸杞,白芍,鸡血藤等。

再比如当出现口干口苦的时候,就代表了肝火比较大。可以把枸杞15克、黄精20克放到一块,用开水来冲泡代茶饮,能够缓解口干口苦、健脾润肺、益精气,可改善阴虚发热烦躁口渴,阴虚劳咳。

由肝脏而引发的失眠,叫心烦失眠,建议大家用黄精、枸杞、玉竹、龙眼肉各15克,加上250毫升的水,用小火煮它25分钟去掉药渣再喝,可以补肾滋阴养心安神。

患有阴虚阳亢型高血压的人,肝火比较大,心火也比较大,如果吃两到三种降压药血压还降不下来,就可以在吃降压药的同时,再用上罗布麻叶5克、五味子10克、生山楂15克、冰糖泡水来喝,不单能降血压,防治冠心病,还能够治疗口苦失眠,长期服用对降血脂降血粘都有一定的好处。

王医生今天分享的主要有两个核心内容,一个是“治未病”,一个是“三分治、七分养”。这个就是告诉我们大家,一定要有这个防患意识,把这个大病、重病、顽固性疾病通过中医调理提前把它掐死,做到防微杜渐;“三分治、七分养”是告诉我们大家,一定要治养结合,治为辅、养为主,比如在吃降压药的时候或者其他一些药物治疗的时候,一定要结合中医药的调理,这样才能最大程度地规避副作用,还您真正的健康。  

Tags:
顶部